当今社会任何民族的术语工作,都会牵涉三个方面;术语本土化、术语规范化、术语国际化。 一、术语本土化 (一)术语本土化的实质 是指将外语中的科技术语引入本民族语言中,用本民族语言翻译外国科技术语。 (二)意译、音译和形译 术语本土化之后就成了本民族的术语,因此,使用什么样的方式翻译术语十分讲究。术语翻译最常用的有意译、音译和形译三种基本方式。 1、 基本方式 意译是将外语中术语的意义用本族语表示出来。如将computer翻译为“计算机”或“电脑”,就是意译。 音译是使用本族语言中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将源术语的语音译写出来。如“马赛克”译自英语的mosaic。 形译是将源术语的书写形式照搬进本族语。因为这些外语形式进入汉语之后,读音上要发生变化,语音上要符合汉语的习惯,要遵守汉语词语的组合规则等。 1、 变式 2、 意译、音译和形译三中基本方式混用,又生出许多变式。 二、术语规范化 术语规范有三项基本任务,即系统梳理,规范歧异术语,术语关联。 术语规范的首要任务和首要步骤,是从宏观上对术语按照学科的概念体系进行梳理。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哪些术语有问题,并用系统化而非原子化的观念与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术语规范的重点和难点,是歧异术语。歧异术语主要有同名异实的多义术语、同实异名的同义术语两种。术语原则上要求能指与所指一一对应,即一个术语指称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用一种语言形式表示,因此,歧异术语在术语系统中理论上是应尽量避免的。但就具体情况而言,有许多细节需要讨论。 术语关联,就是通过各种系联手段建立起术语之间的联系。 上文所说的系统梳理,可以看作广义上的术语关联。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三个方面: 1、 建立不同学科相关术语的关联。不同学科可能研究相同的对象,可能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和设备,因此常出现同一术语为不同学科使用的现象。如information 、 date、 memory 、network等,就具有广泛的跨学科性。通过关联,使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沟通,而且也可以发现不同学科术语使用的歧异,以便规范。例如:root-mean-square ,物理学、电工学定名为“方均根”,在数学中则为“均方根”。这种现象通过术语关联才易发现,并在此基础上不同学科进行协商来达成统一。 2、建立术语与俗名、不同地区术语名称、相关语种之间的关联。 3、建立术语正条与已经规范不用的术语名称之间的关联。术语关联能够增加信息量,方便沟通与查询,而且也能为规范歧异现象提供基础,并反映规范工作的过程。因此,术语关联是不可忽视的工作。应采取“以事前推荐为主,事后规范为辅”的方针。中国上百年来的术语工作,主要是术语引进,这种状况恐怕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期。既然如此,就应集中精力追踪国际术语动态,对那些有引进价值的术语及时翻译过来推荐给学界和社会,并适时确定为标准。 三、术语国际化 科学技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与传播,科技术语的形成周期越来越短,科技术语的数量呈“爆炸式”增加。为适应信息时代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少人都在提议术语国际化,即各国科技术语要使用相同或相近的书写形式。例如,ISO在西方各种语言中都是这么一个形体。 汉语也不能无视术语国际化的潮流,使用术语应尽量做到国际一致。这种一致应是“广谱”的一致,而不是狭隘的一致。首先是在国际学术规范和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术语体系。其次,意译术语可以尽量考虑“仿译”。第三、适度采用音译、形译以及音形译的变式。第四、汉源术语利用汉语拼音构形或缩写,如“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普通话水平测试”简写为PSC等。第五、建立汉语与外语的多语对应术语系统,以便中外沟通。 摘自《中外科技术语》杂志2007年第4期. 作者: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李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