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于1906年报道阿尔茨海默病至今已经100年了。这一个世纪以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攻克阿尔茨海默病的步伐。当美国前总统里根先生患此病被明确诊断之后,国际上对其危害和研究有了更迫切的认识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取得了更多的进展。
研究的重点是紧紧围绕在为什么会患病的机理方面,因为机理的阐明是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重要突破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手段对家族性患者及家庭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就发现患者的家族有基因异常。以此为重要线索进行深入探索,目前已经确定了产生β-淀粉样蛋白的一些重要相关蛋白及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如前体蛋白APP(位于21号染色体)、早老蛋白1(位于14号染色体)、早老蛋白2(位于1号染色体)等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和异常排列可促进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元死亡。如β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B淀粉样蛋白产生过多,沉积于脑组织,就像在一条高速公路上突然间持续不断地出现大量汽车,杂乱无序的拥堵及代谢废物污染可以对公路设施及运输能力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一样;如早老蛋白1基因异常参与神经炎斑和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亦促进β淀粉样蛋白沉积。等位基因载脂蛋白E4(ApoE4的缩写,位于19号染色体)是阿尔茨海默病遗传风险因子,携带载脂蛋白E4(ApoE4的缩写)等位基因的个体,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其大脑清除β淀粉样蛋白能力下降,导致β淀粉样蛋白易于聚集,过多的蛋白聚集易导致黏集沉淀,大脑中形成更多不溶性斑块,进一步导致广泛的神经元和突触功能异常以及引起选择性的神经元死亡,神经介质丧失。所有这些病理表现就像冬天雪山上的大雪崩一样,一旦启动发生则互相链接不断恶化,最终导致痴呆的发生。
近年来还发现有三种分泌酶—β、 -和α-分泌酶,是负责B淀粉样蛋白产生的,它们在发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常常需要些生物酶,像剪刀一样对蛋白进行剪裁,使蛋白能够成熟并获得活性,所以这些分泌酶本身的正常活动是很关键的。在研究中发现,当α分泌酶活性相对减弱而β、 -分泌酶活性相对增强时,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多。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多面对它们的降解和清除减弱时,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产生和清除的平衡就被打破,β淀粉样蛋白斑块就易于形成。目前,与药物研究有关的很多工作集中在以上几个方面,根据这些靶点,运用药物基因组学、基因治疗、免疫疫苗和干细胞等技术,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面已有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努力研究克服这一种疾病是每个科学家的愿望和天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