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最新消息 活动与通知 研究进展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 会员之家 护理与康复 为您服务 共同的事业 杂志投稿 继续教育  
  协会要闻
协会要闻
政府信息
科普日
科技周
阿尔茨海默病全球会议
  首页 > 协会要闻
 
2020年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中医药分会报道
2020年09月30日


中医药分会

中医药分会场在执行主席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中医药专业分会副主任,山西中医药大学王爱梅教授的组织下,由杨戈教授、金红姝教授主持。邀请六位医学专家,就阿尔茨海默病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陈志刚教授作了“脑髓理论认识 AD 与其他神经变性病及临床实践”学术报告,认为抛开神形一体之整体观认识痴呆是片面的,不同痴呆早晚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运动、二便、吞咽等全身问题,如ADPDDASL-额颞痴呆、DLBMSAHDCJDVD等。同时陈教授指出认知衰退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牵连到由紊乱的top-down 控制机制相关步态功能障碍步速降低,变异增加,而行走时多任务能力受损与认知下降有关步态的变化可以用来预测轻度认知障碍状态以及痴呆。补肾益髓健脑法可以改善认知和运动功能,现代医学机制包括抗氧化、改善线粒体功能、抗炎,尤其调节毒性蛋白,有可能减缓病情发展,改善整体症状。该研究以中医理论对AD的认识为基础,以分子学研究为桥梁,阐述了补肾益髓健脑治法对AD及其他变性病的重要性,强调中医治未病与早期识别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用中西医结合手段超早期防治阿尔茨海默病。

 


中医药专业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小黎教授以“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及中医药干预研究”为题,讲述了脑小血管病是认知障碍最常见病因之一36-67%的血管性认知障碍由小血管病所致。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起病隐匿, 临床表现多样,在注意力、加工速度和执行功能领域具有特征性的早期受累李教授从脑小血管病临床分型及发病机制、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中医药干预研究等几方面,详细回顾了脑小血管病的定义、危险因素,介绍了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的诊断、发病机制及治疗,提出颐脑通络方同时该研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认知的研究,为中医药干预轻度认知障碍提供新思路。

 

 

中医药专业分会,上海中医药大学孟国锋教授从“AD 分子机制的多样性研究以及在中药药物筛选上的探索”角度为与会者介绍了他的团队构建的一个基于单病人差异表达特征的聚类方法,指出可以根据病人表达特征,从病人群体中发现具有潜在共同发病作用机制的亚群体。该研究应用于932AD病人表达测序数据和遗传多态数据发现该方法能够聚类类似临床表现的病人,显著提高GWAS分析的power,并发现了更多AD风险基因。除此之外,该研究AD病人亚群体分别构建调控网络,发现了不同病人亚型之间调控网络以及关键调控靶点的差异利用cmap数据库和中药小分子干扰表达数据来研究网络节点基因的变化趋势,从而筛选具有潜在AD治疗能力的小分子和中药。该研究AD分子机制的多样性研究为前提,详细讲授如何以小分子为起点探索治疗AD更有效、更多样的中药药物,对于拓宽中医药对AD的干预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专业分会,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李浩教授探讨了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几点思考。阐释了中医药作用于AD的可能机制,提到AD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尚未报道有任何治疗药物能从根本上阻止或延缓疾病的进展。几种靶向AD病理标志物的新药,也未能显示出明显的临床益处,AD新药开发遇到了很大的障碍。近年来,中医药在多途径和多靶点上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已成为AD的研究热点。李教授从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等方面对AD进行了简要的概括,重点分析了目前中医药治疗AD的临床研究及存在的问题从科学研究角度提出中医药治疗AD的各类问题并给予充分的分析,帮助专科医师更好的设计并开展研究,其团队研究的还脑益聪方、益智清心方,为中医药治疗AD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药专业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郁志华教授总结了林水淼教授、赵伟康教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展的调心、补肾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及临床实践,提出AD归入古籍“神病”范畴同时该研究通过化学损伤、氧化损伤、杏仁核Aβ25-35注射、海马Aβ1-40注射等大鼠模型和APP/PS1双转基因、SAMP8小鼠等类AD动物模型验证,证明调心方有改善模型组动物脑内神经递质含量、减少Aβ沉积、降低脑内磷酸化tau蛋白水平、抑制神经元凋亡、增强能量代谢、改善细胞周期、抑制氧化损伤等作用。补肾方亦能改善类AD模型动物学习记忆能力,机制与调心方并不完全相同。这些研究不仅为调心方和补肾方的新药研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同时证实了中医药对AD的多靶点治疗作用,肯定了治疗AD中医新药的广阔前途

 

中医药专业分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华逢春教授作了A/T/N多模态生物标志物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学术报告,指出AD是以渐进性记忆障碍及认知功能受损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和行为改变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细胞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被认为是AD最主要的病理特征。2018NIA-AA提出了基于ATN分类系统的AD研究框架,将Aβ(A)、tauT)和神经退行性(N)三种生物标志物总结为AD的诊断标准。然而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AD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是延缓AD进展的最有效手段。该研究生动讲解了A/T/N多模态生物标志物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利用PET成像无创性检测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为AD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客观、可靠的标准。

  

中医药分会场学术会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医药诊治AD最新学术动态的平台,也为各位学者相互交流开辟了一个窗口。通过这次学术会议,不仅能了解目前AD发展的最新动向,领略众多专家的风采,增进广大医生的医学知识,更拓宽了彼此的学术视野,提高了大家的科学精神。学术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热烈的气氛中胜利而圆满的闭幕。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将继续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认真完成每一项活动任务,努力推动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事业蓬勃发展。

特约通讯记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潘露茜

 


 

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 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3420065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新源里16号琨莎中心1座1007室 邮箱:caadoffice@163.com  京ICP备11002733号
Produced By 澶ф眽缃戠粶 澶ф眽鐗堥�氬彂甯冪郴缁�